知青叶振华:物资缺乏的年代我们甚至偷鸡摸狗
2009年09月04日 14:18凤凰网 】 【打印共有评论0

“强盗勺”

叶振华(来自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4团砖瓦厂  去他的知青点看看吧! 

去年与小梁见到面,聊得很开心,因为她较早离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去上大学,我们有三十多年没见了。

她问我:听说你后来去打铁了?你这么瘦弱,怎么会叫你去干那个活儿?

我说是啊,当时我也很奇怪。但是我向来服从组织安排,二话没说就去了小烘炉。后来张排长悄悄对我说:连队里的知识青年都调皮捣蛋,不好好干活;就你老实,所以就选中你去“小烘炉”干活。这活其实不太累,但是有技术。你是高中生,学点技术对你有好处。

小梁问我都干了些什么?又问我有没有留下什么作品?于是我将一把小刀和一把“强盗勺”拿出来给她看。她很感兴趣,于是我就把这小刀和小勺的来历告诉她。

下乡那些年月,全国农村的人民公社都不怎么样,我们知青的伙食更是清汤寡水。当时流传一首歌谣:兵团战士爱喝汤,早晨喝汤迎朝阳,中午喝汤暖洋洋,晚上喝汤漂大洋。因为我们是“月薪日计”,每干一天就有1块2毛5分5厘的收入。知青出力流汗干一天活,却没什么吃的,如何能长久坚持?大家就各自想办法。渐渐地就自发形成了一个个人数不等的“伙食团”:三五个或七八个合得来的人凑些锅盆(铝制洗脸盆是上好的家伙,因为够大),弄些食品(主食、副食不拘,家里带来的吃光后就四处采买甚至偷鸡摸狗),炉火是现成的(我们连队是砖窑,煤有的是,而且大半年都要烧炕取暖),一下班就聚在一起吃。

毕竟是物资缺乏的年代,尽管大家嘴都很馋,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。东北天气又冷,于是大家就经常煮大杂烩,连汤带水的就像今天的火锅。在食堂吃饭的人好像都很少用筷子,大多数人都有一把铝制橄榄形的西餐勺和两个搪瓷饭盆,一个盛饭菜、一个盛汤。聚在一起吃的时候,只用一个饭盆买来自己的馒头或米饭或窝头,菜就在权当炊锅的洗脸盆里,锅深勺浅,很不得劲。后来不知是上海的商家有鉴于此还是巧合,生产一种半球状的小勺,其容积可要比普通小勺大多了。最先将这种小勺带回农场的人占了便宜:那小勺的把不像普通勺那样平展,而是向上的,每逢吃饭时,一勺伸下锅去,满满的连汤带菜提上来,吃得特别带劲儿。于是大家竞相从上海买来这种小勺,并给它命名为“强盗勺”,因为大家都用它抢着吃,并且越抢越开心。

一天,师傅从团部弄来一块不锈钢,给连长、指导员各打了一把菜刀。我瞧着那些丢弃的废料,总觉得可惜。突然灵机一动,就打了一把小刀,接着又模仿着做了一把不锈钢的“强盗勺”。打磨时可遇到困难了:球状内部既不能用砂轮,也没有专用锉刀。我就先做一把刀口弧度很大的刮刀,天天刮勺;刮得差不多之后又做了个半球状的木橛,用了好多的沙子来研磨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大功告成了。我还特意把勺做得比买来的大些(足有5厘米以上的直径),勺把更直些长些,这样更有利于从深深的滚烫的大锅里往外舀菜舀汤了。

大伙儿都很羡慕我这把特殊的“强盗勺”,不但实用,而且亮闪闪的比那黑黢黢的铝勺更美观。每当我使用这把凝聚着自己劳动成果的“强盗勺”,心里别提有多美了。之后无论环境怎样变迁,也不管小勺的实际功能日渐退化,我始终舍不得丢弃它,一直把它当作见证过我生活经历中重要一段的纪念品保留下来。(原题:我和强盗勺)

 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:
  共有评论0条  点击查看
 
用户名 密码 注册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,凤凰网保持中立。
     
作者: 叶振华   编辑: 刘延清
更多新闻
凤凰资讯
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